“十四五”期间,国家将加大湿地保护力度,科学修复退化湿地,湿地保护率达到55%。
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通报称,《全国湿地保护规划(2022—2030年)》近日印发。该规划提出,到2025年,全国湿地保有量总体稳定,湿地保护率达到55%,科学修复退化湿地,红树林规模增加、质量提升,健全湿地保护法规制度体系,提升湿地监测监管能力水平,提高湿地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。新增国际重要湿地20处、国家重要湿地50处。
到2030年,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初步建立,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明显改善,湿地生态系统综合服务功能增强、固碳能力得到提高,湿地保护法治化水平持续提升,使我国成为全球湿地保护修复的重要参与者、贡献者和引领者。
作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(森林、海洋、湿地)之一,湿地在净化水质、调蓄洪水、提供水源、保持水土、调节气候、抵御灾害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。
国家林草局介绍,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及2020年度国土变更调查结果显示,全国湿地面积约5635万公顷,包括红树林地、森林沼泽、灌丛沼泽、沼泽草地、沿海滩涂、内陆滩涂、沼泽地、河流水面、湖泊水面、水库水面、坑塘水面(不含养殖水面)、沟渠、浅海水域等。
第一财经记者从国家林草局了解到,十八大以来,国家和省级层面累计建立97项湿地相关制度,初步形成了湿地保护政策制度体系。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初步建立,现有64处国际重要湿地、29处国家重要湿地,建立了600余处湿地自然保护区、1600余处湿地公园,湿地保护率提高到50%以上。实施湿地保护项目3400多个,新增和修复湿地面积1200余万亩,实现内地国际重要湿地监测全覆盖。
国家林草局湿地管理司有关负责人表示,湿地保护规划的实施,是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、促进林业草原国家公园“三位一体”融合发展的重要行动,是实现我国湿地保护中长期目标、推动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、提高湿地生态功能和碳汇能力的有力保障。
《湿地公约》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(“COP14大会”)即将于11月5日至13日在湖北武汉举办。上述负责人表示,湿地保护规划的实施,是我国履行《湿地公约》,向国际社会贡献湿地保护中国智慧,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的有效途径,对推进建设生态文明、美丽中国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。
根据《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(2021—2035年)》及其专项规划,湿地保护规划提出实行湿地面积总量管控、落实湿地分级管理体系、实施保护修复工程、强化湿地资源监测监管、加强科技支撑、深度参与湿地保护国际事务等6项重点任务,以及出台国家重要湿地相关政策,实施30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,开展全国湿地资源专项调查,完善湿地标准体系等16项具体任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