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服正越来越受欢迎。在周末的公园里、传统节日的大街上,我们常常能看到身着汉服的年轻人。过去,他们或许还会引起路人的侧目围观;如今,大家对这些汉服爱好者们越来越习以为常。而这种“习以为常”恰恰预示着:“汉服热”已是一个无法忽视的社会经济现象。
中国本土服装产业首先受益。近年来,中国服装产业整体涨势减缓。尤其今年受疫情影响,服装产业承受了更大的压力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今年1-7月份全国纺织服装类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7.5%。因此,在大环境遇冷的背景下,汉服的逆势上扬无疑为整体服装产业注入一剂强心针。汉服背后涉及多个生产环节,从图稿设计、材料选择,到打版裁剪、加工制作,这些产业链环节和相关从业者都将从汉服的热销中获益。
对中国本土品牌的声誉也大有裨益。在服装品牌领域,中国品牌一直给人以中低端的刻板印象,外资品牌常常带给人“高端”“质量好”的感觉,甚至很多中国品牌都爱使用“进口面料”“外国设计师”等噱头来吸引消费者。但是,汉服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,在品牌营销上“披洋皮”的老办法显然不再适用。消费者对于“什么是一件好汉服”的认知,必然会迎来重塑。一旦消费者认可了你设计生产的汉服,也大概率会认可你设计生产的其他东西。这对中国品牌乃至全服装行业来说,都是一次展示自己的难得机遇。
汉服越来越火,下一步该怎么走?科技企业挣到钱后,会把一部分利润投入研发,以获得更新的技术、更深的“护城河”。对于汉服企业也是同样的道理。一个成功的衣服版式很容易被“借鉴”,要想保持优势,除了继续严格品控、扩大受众,还应在设计能力上下工夫。大部分汉服消费者,都是从古装剧中建立了对汉服的认知和兴趣,但随着了解的深入,消费者必然对汉服的“复原度”和“文化内涵”提出更高要求,这就需要汉服企业把更多资源投入到传统服饰文化的开掘和研究上,汉服设计师可能本身就要成为中国传统服饰研究领域的专家。如此一来,文化与经济实现了双赢:企业获得了更强大的设计能力、灵感来源,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播得到了更多来自市场的资源,消费者们为传统文化花的钱,最终能够反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播。
一个行业,有了大量消费人群,就会吸引大量生产集群。这不仅意味着带动就业,更意味着才智、资金、人力的注入。对汉服行业来说,这些资源如汩汩流淌的源头活水,既灌溉着上游产业链各环节,也滋润着中华传统文化这块“精神园地”。反过来,上游配套能力的增强、传统文化的开掘和传播,又将提升汉服行业的水平、扩大汉服消费的市场。这种汉服发展的良性循环,我们乐见其成,充满期待。